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资质荣誉 > 荣誉

从股权结构角度看待和解决股权分置问题

时间:2024-01-20 03:47:09 来源:bob官方下载苹果 已有 1 人关注

  目前股权分置问题好像已经走进了死胡同。市场各方为了分这个蛋糕,纠缠于流通股东和非流通股东的利益搏弈,你争我夺,互不相让,已有的几千种下刀方法,没有一种能做到皆大欢喜。为什么已经有了几千种方案,却没有一种让各方都满意的呢?我认为,是因为大家的思路走进了死胡同,所以任何一种具体方案都难以达成共识。这种情况下,可能再提几千种方案,也难以处理问题。面对这种僵局,如果我们转换个角度看问题,会不会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呢?毛主席作为一个伟大的军事家,他的一个高明的地方是,常常能跳出军事的圈子,而上升到政治的高度看待和解决军事问题,从而收到更卓著的效果。如果我们从如何做大蛋糕的角度来考虑分蛋糕的问题,会不可能会出现“进一步山穷水尽,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妙境,而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呢?

  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关系着证券市场的长远发展,是影响做大中国证券市场这块蛋糕的关键性因素。我们能不能从股权结构角度考虑股权分置的解决方案?能不能从选择股权结构角度来选择,论证,支持具体的股权分置解决方案 ?而具体的股权分置解决方案又将决定全流通后的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进而影响证券市场的长远发展。如果我们既合理的解决了股权分置问题,又使上市公司有了更优的股权结构,是不是两全其美的事情呢?

  股权结构是指公司股票被各类股东所持有的比例。它体现了公司的所有制形式,进而决定公司治理的方式和成效。一般认为,目前西方发达国家的股权结构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以英美为代表的股权分散化模式,另一种是以日德为代表的法人集中持股模式。

  在英美分散化股权模式中,公司的所有权比较分散,而现代公司中所有权和管理权的分离使分散的股东不能有效地监督管理层的行为,公司的实际控制者是公司的经营者。在内部约束机制相对较弱的情况下,主要是通过外部监控来加以控制。在日德模式中,以公司的股权则较为集中,银行在融资和公司治理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为特征。

  两种不同的股权结构模式,使得其对股权的约束机制也不同。在英美模式中,高度分散化的股权结构对公司治理结构产生了重大影响:一方面,众多持股的小股东由于在企业股权结构中的地位微不足道,便会产生“搭便车”的倾向,另一方面,由于机构投资的人并不是真正的所有者,而仅仅是投资于该基金的受益人的代理人,因此,他们所关心的主要是公司付给 股利的高低,对企业经营的好坏则很少关注。在这样的股权结构下,公司股东对企业管理层的约束主要是通过证券市场上的股票交易活动来进行。如果股东们对公司经营不满意,就会“用脚投票”,即卖掉自己手中的股票,迫使经理人员改善经营。如公司经理的工作成效仍然不大,公司股票在市场上买卖的金额就会继续下跌,很可能发生局外人通过收购竞争购买该公司的大部分股票,进而达到收购该公司的目的。股票市场的高度发达为这种股权约束机制的实施提供了方便,美国股票市场股票交易活跃和企业并购频繁是该约束机制发挥作用的表现。

  与英美不同的是,日德两国公司的股权结构是以股权相对集中,法人相互持股为特征的。由于个人股东持股率很低,企业很少受个人股东控制,而作为企业大股东的法人股东,他们持股的根本原因是为了建立长期的稳定交易关系,不会轻易将手中股票拿到长期资金市场出售。在这种股权结构下,股东参与公司控制与监督通常是直接“用手发言”,即通过股东大会投票选举和撤换公司经理人员。因此,德日两国股票市场发达程度不如英美两国。

  有许多学者的研究结果指出,在1980年以前,美国的公司治理机制其实就是非常弱的,大型公众公司的经理人很少关注股东利益。美国企业之间的兼并收购行为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加速,并在以后的十年里出现了大爆发,这样的一种情况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美国的公司治理机制。美国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企业并购浪潮除了具有高财务杠杆的特点之外,另一特点即大量的收购行动表现为敌意收购。敌意收购指没有征得目标公司管理层,默许而进行的收购行为。在20世纪80年代,半数以上美国大公司都曾面临过敌意收购的威胁。在敌意收购的压力下,尤其是当收购方已购进大量目标公司的股票时(即便实质的收购行为还没有发生),可能被敌意收购所产生的压力往往会促使被收购对象的管理层积极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重组,以改善业绩和提升股价,促使公司资产脱离那些不能或不想高效率运用这些资产的经理的控制。

  从美国的经验能够准确的看出,分散式股权结构更加有助于搞活证券市场,更加有助于做大蛋糕。因此,我国应该第一先考虑分散式股权结构。我个人觉得,流通股东扩股的方案有利于上市公司形成分散式股权结构。这个方案,一方面能够使两类股东的利益都得到照顾,另一方面,能解决国有股“一股独大”的问题,有利于企业并购通过股市按规则进行。目前证券市场资源配置非常不合理,某些产业占据的资源太多,可通过企业并购促进产业的整合,增强整个产业的竞争力;有些上市公司质量非常差,却占据着宝贵的上市名额,也可通过并购,利用优币驱逐劣币;目前国有股转让,国有企业改制有可能导致的一个严重问题是由于规则不透明,导致的官僚资本的大量产生,这些官僚资本对中国的改革事业是不利的!股市上的透明规则不但利于民营资本的发展,而且有助于遏制官僚资本的增长。

  我建议,那些处于充分竞争,国家准备退出的行业的上市公司,应该采取流通股扩股的方式解决股权分置问题。

  如果政府和市场各方能够从做大整个中国证券市场的蛋糕,优化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提升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优化证券市场的资源配置,促进产业整合,促进民营资本的健康成长,遏制官僚资本的滋长等这样的角度看待解决股权分置的问题,是不是有助于我们最终选择具体的解决方案呢?

  为什么股权分置问题如此难以解决?我认为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政府兼具运动员和裁判员两种角色,这使政府在考虑问题时常常自相矛盾,难以决策。政府考虑做大蛋糕和分配蛋糕这两个问题偏重不同,决策也会大不同。现在的问题是政府死死盯住自己手中分到的蛋糕,甚至想在解决股权分置问题时再多分一块,这就使问题非常难以解决。国有股在十多年来证券市场的蛋糕分配上是获取了利益的,在解决股权分置的问题上,如果还是死死盯住手中分到的这块蛋糕,而不着眼于怎么一起把整个蛋糕做大,从而使自己分到的蛋糕的绝对体积也变大,那么眼光是非常短视的。如果竭力分到了最大的一块蛋糕,而整个蛋糕却越来越小了,那么到底是赢了还是输了呢?如果政府能够把思考角度从分配蛋糕转到做大蛋糕上来,是不是对解决股权分置问题有利的多呢?

  总结来说,我主要是想给大家提供一种转换思考角度看待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而不是提出一种具体的解决方案。因为,如果大家还是按照原来的思维方法,任何具体方案都难以做到皆大欢喜。而且在大家都纠缠于分配蛋糕的问题时,要设计一种最优的具体解决方案,确实很难。股市太复杂了,我们要设计一种方案,就不能不估计采用这种方案后,股市发展的各种可能性。比如考虑一种非常极端的情况,就是股市在一夜之间实现全流通,股市将如何走向?如果股价狂跌,那么场外可能会有咋样的资金,多少资金入市?会不可能会出现股市?如果会导致什么后果?有什么应对措施?如果是选几只股票试点,那么选什么样的股票呢?这几只股票试点后,股市会有什么反应?对股市有什么示范作用?有什么长远影响呢?




上一篇:申万宏源:A股持股结构加快社会化和分散化 下一篇:粉体解聚机募投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COPYRIGHT © 2012 bob官方下载苹果 All rights reserved.
Email :louyixing@hotmail.com 沪ICP备19001585号-1
全球服务热线:

021-60828333

COPYRIGHT © 2012 沪ICP备19001585号-1
在线咨询

关注我们